帶您一起拆解這條“疆電外送”第三通道……
2025-06-11 15:36:42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銀線越戈壁,綠電送西南。6月10日,哈密-重慶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產送電。
這條橫跨5省、綿延2260公里的“電力巨龍”,把新疆戈壁的風與光,變成山城火鍋的熱、燈火的暖。
別以為它只是根“電線”!這可是集科技實力、創(chuàng)新能力與綠色發(fā)展理念于一身的“超級工程”。
6月10日,哈密-重慶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產送電。這是巴里坤換流站(無人機攝)。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
咱們拆開聊聊!
能扛大風的“鋼鐵駱駝”,背來360億度“能量包”
一條從哈密戈壁出發(fā)的“電力高速公路”,接近光速的電能跨越2260公里,抵達重慶負荷中心,每年可向重慶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。
每年360億度電啥概念?夠全重慶人敞開用3個月,能讓1600萬輛電動車跑滿一整年!
而從新疆哈密到重慶修“電力高速”,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這條路上,處處是“魔鬼關卡”——
新疆三塘湖風區(qū),一年四季有近四分之一的時間風速超過6級。為保證輸電鐵塔在大風中巋然不動,建設者首創(chuàng)落地雙搖臂抱桿技術,抗風能力提升50%,施工效率提高一倍。工程還為傳統(tǒng)的33m/s風區(qū)鐵塔量身定制了“增肌”計劃——在35m/s風區(qū),塔重增加5.5%;在38m/s風區(qū),塔重增加21%,給鐵塔穿上“抗風鎧甲”。
東天山段冬季氣溫零下35攝氏度,導線會凍得“打擺子”。咋辦?在重冰區(qū)采用高強度鋁合金鍛造的固態(tài)模鍛間隔棒,強度超普通鑄造材料兩倍,重量輕、強度高、抗冰能力強,有效減少風寒導致的導線間碰撞鞭擊。
在新疆和甘肅的工程直流線路沿線,很多地方都有鹽漬土,其中有572基鐵塔所處的位置腐蝕性很強,還有359基鐵塔下面有地下水,土和水對鐵塔基礎的“破壞力”特別大。工程師們進行專題研究,試點應用了硅烷浸漬防腐技術——就像給鐵塔基礎涂了層能滲透的保護漆,它能鉆進基礎材料的縫隙里,把腐蝕物質“擋在門外”。
電網(wǎng)科技持續(xù)上新,新質生產力賦能建設
這條跨越千里的電力天路,藏著比鋼鐵骨架更動人的“科技心跳”——每一處革新都在改寫工程建設的“傳統(tǒng)劇本”,讓硬核基建有了“智慧神經(jīng)”。
線路穿越戈壁、雪山、峽谷,通信團隊給信號“穿盔甲”,換上新一代超低損耗光纖,信號衰減少了20%,還裝了“抗干擾雷達”和“空中加油站”,抗干擾、提強度雙在線。熔接時用高精度直熔工藝,熔接點損耗比頭發(fā)絲還小,就像把水管接縫焊得嚴絲合縫,一滴水都不漏,讓千里銀線的每個“神經(jīng)節(jié)點”都被智慧穩(wěn)穩(wěn)守護。
工程新疆段,線路驗收首次采取了“無人機+大數(shù)據(jù)”相結合的“三段式”智慧驗收新模式。除了傳統(tǒng)的人工走線和登檢驗收外,7類21架無人機沖上云霄一起上崗,70名飛手進行“空中CT”360°無死角掃描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線路缺陷。
過去,一臺核心變壓器要花2億元進口。如今,哈密巴里坤換流站里,14臺±800千伏換流變壓器正發(fā)出低沉的“中國轟鳴”。這些單臺容量40萬千瓦的“電力心臟”,全部實現(xiàn)100%國產化。它們將新疆的風電光伏“翻譯”成特高壓直流電,讓電能一口氣沖到重慶。
?6月10日,工作人員在哈密—重慶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巴里坤換流站低端換流變區(qū)域帶電檢測。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
“風吹出來、光照出來”,藏在電里的減碳密碼
你知道嗎?這條線路送來的電,70%都是“風吹出來、光照出來”的綠電。
作為我國首批“沙戈荒”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外送工程,其配套的1420萬千瓦電源中,風、光、熱裝機達1020萬千瓦,新能源占比超70%。輸送的綠電,每年能讓重慶少燒600萬噸煤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0萬噸,相當于種植9億棵樹的減排量。以后重慶人開空調、吃火鍋,背后都有來自新疆“零碳能量”的支持。
騰格里沙漠邊緣,特高壓工程建設與生態(tài)保護并行。由于在沙漠里開挖有坍塌的風險,流沙也會腐蝕鐵塔基座,施工方在每座鐵塔基座外圍鋪設草方格來固定沙土、修復沙漠植被,同時用“沙漠灌注樁”技術:把直徑1.5米的鐵制護壁壓入15米深沙層固定流沙,在護壁內澆筑混凝土,凝固后抽出護壁,鐵塔便扎根沙漠。
工程在建設過程中,始終堅持綠色發(fā)展理念,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在輸電線路路徑選擇上,盡量避開自然保護區(qū)、風景名勝區(qū)等生態(tài)敏感區(qū)域;在施工過程中,采用先進的環(huán)保技術和設備,減少施工揚塵、噪聲等污染;在工程建成后,加強生態(tài)修復和植被恢復,實現(xiàn)工程建設與生態(tài)保護的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。
從哈密的風車田到重慶的輕軌穿樓,從戈壁的星光到山城的燈火,哈密-重慶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像一條會“發(fā)電”的絲帶,把西北的遼闊與西南的靈動綁在了一起。
這是6月10日拍攝的哈密-重慶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丁磊攝
當身處重慶的你打開燈、吹起空調,不妨想想:也許此刻亮起的那束光,剛從新疆的風車葉片上“跳”下來,順著銀線翻山越嶺,帶著戈壁的風、天山的雪,還有無數(shù)建設者的汗水,悄然鉆進了你的生活。這就是中國基建的浪漫——把遠方的能量,變成觸手可及的溫暖,還順便給地球減了個“碳”。
這樣的“電力天路”,你愛了嗎?(文/劉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