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一間工作室,各族 “智多星”
2025-11-14 21:01:32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李嘉妮
30余年間,從青澀技術員轉變?yōu)樵吞锏摹袄鲜汀保瑓⑴c發(fā)明專利50余項。從獨自鉆研到成立工作室,他把現(xiàn)場難題變成創(chuàng)新突破點,用巧思為工作省力。他就是新疆克拉瑪依市采豐實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艾力江·阿布都熱依木。

艾力江·阿布都熱依木生活照。錢旭東供圖
1991年中專畢業(yè)后,艾力江分配至位于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(qū)的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廠工作。初到這里,艾力江信心滿滿,但現(xiàn)實很快讓他意識到課堂里教的知識遠遠撐不起油田一線工作。
師傅李玉軍看出他的窘迫,沒有指責與不耐煩,反而走到哪兒都帶著他,爬井架時教他觀察抽油機運行規(guī)律,維修設備時詳細講解零件結構原理,遇到復雜故障就蹲在井口拆解分析……2年時間,手把手幫他把理論知識變成一個個實際操作。
往后日子里,和大多數(shù)年輕同事一樣,艾力江過著井架下學技術、井上找答案的生活。有時,穿著沾滿油污的工裝,站在高聳井架下,望著茫茫戈壁上重復作業(yè)的抽油機,他也泛起迷茫。
“每天圍著井口轉,檢修、維護,這一眼望到頭的工作,到底有啥價值?”有一次,艾力江坐在工具箱上對著滿是油跡工裝發(fā)呆,李玉軍看出他的心事。
“你學采油工程的,為啥不發(fā)明新設備,把大伙兒從苦累里解放出來?”師傅的這句點撥,像一束光照進艾力江心里,也成他日后工作動力。
從那以后,他把井場當課堂,把難題當課題。抽油機盤根總漏液,他蹲在井口觀察半個月,畫出十幾張草圖,反復調整密封結構;井口閥門開關費力,他利用休息時間查資料、算參數(shù),嘗試給閥門加裝省力裝置。
起初,他的小改進都不太起眼,但能讓零件多使用幾個月,他就覺得渾身是勁。那些年,他的工具包里總裝著筆記本和草圖本,井架旁、值班室里,只要有靈感就立刻記下來。
2012年,艾力江入選新疆少數(shù)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養(yǎng)工作計劃,赴中國石油大學(北京)進修。在這里,他不僅像海綿吸水般學習機械設計、自動化控制等先進專業(yè)知識,更主動把自己在井場遇到的難題和疑惑搬上課堂,向老師吳曉東請教。吳曉東被他帶著問題學、盯著需求干的勁頭打動,為他梳理技術難點,幫助他解決老難題。進修結束時,吳曉東寫下贈言“你定會是油田創(chuàng)新路上的勇將”。

艾力江·阿布都熱依木在閱讀專業(yè)書籍。錢旭東供圖
這一次進修成為艾力江日后創(chuàng)新突破起點。面對井場抽油泵頻繁卡砂、抽油泵內部故障性斷脫等難題,他描畫圖紙,在零件加工車間度過數(shù)十個夜晚,當“三防抽油泵”獲得首個國家專利時,他第一時間把證書復印件送到師傅家中。
2014年,公司成立“艾力江創(chuàng)新工作室”,來自各民族的同事加入其中。他們中有的擅長質量分析,有的精通機械加工,大家?guī)е髯缘膶I(yè)能力聚到一起。“曾經(jīng)的個人鉆研變成團隊攻堅,更多難題有了被破解的可能?!卑f。
7年多時間里,這個創(chuàng)新團隊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:編寫4本作業(yè)指導書,培養(yǎng)3名高級工程師,相關技術成果在多個區(qū)塊推廣應用,為企業(yè)累計創(chuàng)造經(jīng)濟效益超2000萬元。一項項創(chuàng)新成果印證了任何成功的創(chuàng)業(yè)創(chuàng)新都離不開各民族、各工種、各學科人才的團結奮斗,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。
如今,艾力江的工作室成為公司民族團結進步創(chuàng)新課堂,53歲的他,兩鬢已添白發(fā),但每次走到井架下,他都會駐足停留。他說,只要還能拿起圖紙,就想再為油田多解決幾個難題,再帶幾個年輕徒弟,把這份創(chuàng)新的勁頭、團結的情誼,一直傳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