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手記|以痛為翼,活在愛里
2025-11-14 12:02:40
來源:
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王晶晶
兩天來,我一直在位于廣東清遠的第十五屆全運會摔跤比賽的賽場上采訪。摔跤比賽的節(jié)奏快得讓人喘不過氣,6分鐘一場對決,一天四五個級別、不同跤種的五六十名運動員,要進行六七十場比賽。
每到下午,都要進行前三名的爭奪較量。銅牌爭奪戰(zhàn)的焦灼還沒散盡,金銀牌巔峰對決的哨聲已響,剛送走一身汗水的季軍選手,就得立刻調整狀態(tài)迎接登頂?shù)耐跽?。我和同行伙伴分工協(xié)作,她在看臺拍攝賽場拼搏的瞬間,我守在混合采訪區(qū),運動員完賽后,都會在這里接受媒體記者的采訪。

廣東清遠,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摔跤賽場的混合采訪區(qū),運動員正在接受記者采訪。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 攝
原以為看臺上的歡呼吶喊已足夠震撼,直到踏入混采區(qū),才真正觸碰到競技體育最滾燙的一面——撲面而來的汗水與傷痕,女運動員眼角的血跡混著汗水蜿蜒而下;有選手剛走下擂臺,鼻血便不受控制地涌出,只能中斷采訪;更多人肩頭貼滿層層膠布,舊傷疊著新傷,卻依舊挺直脊背,眼神里藏著未散的鋒芒。此刻,他們褪下了強者的外殼,露出了血肉之軀的堅韌。
最讓我動容的,是奪牌后那些繃不住的眼淚。鏡頭前,女運動員聲音哽咽。這是她第三次,也是最后一次參加全運會,原本盼著用一枚金牌為賽場生涯畫上圓滿句號,最終卻只收獲了銀牌。短短一句話,她停頓了七次,淚水在眼眶里打轉。我瞬間共情,所有的不甘與遺憾,都在這一刻化作滾燙的淚水,也感染著周圍人。
混合采訪區(qū),也是最能感受到愛的地方。37歲北京老將鄧志偉三次蟬聯(lián)冠軍,面對記者的采訪,他突然掏出震動的手機,屏幕亮起的瞬間,妻子的哭聲先于話語傳來。他立刻放柔聲音安慰“別哭、別哭”,轉頭卻被孩子稚嫩的“爸爸你真棒”暖得紅了眼眶。這位實現(xiàn)全運會“三連冠”的強者,在家人的牽掛里露出了最溫柔的模樣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被這份沉甸甸的愛包裹,競技場上的殘酷瞬間被消解,只剩下溫暖。
這一刻,我突然有了新的感受,摔跤運動的魅力,不僅在于肌肉與技巧的碰撞、逆轉戰(zhàn)局的酣暢,更在于運動員們用血肉之軀詮釋的堅持,用淚水與笑容書寫的熱愛。作為第一次采訪全運會的記者,忙碌到暈頭轉向的時刻,是這些瞬間給了我力量。他們在賽場上與傷痛博弈,在遺憾中堅守,在愛里汲取勇氣,這也是你,是我,是每個在時代浪潮中奔涌的我們的模樣。
每天離開混采區(qū)時,也是體育館的燈光暗下的時刻。那些藏在混采區(qū)的血與愛,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,那些賽場外最動人的篇章……我會努力記錄,因為這一切都是如此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