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聲飄過70年?丨一曲心聲 山河作答
2025-08-12 09:39:24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梁偉
“人人都說江南好,我說邊疆賽江南……”這悠揚的旋律,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,每當歌聲響起,便將無數(shù)人帶回那紅旗漫卷、戰(zhàn)天斗地的崢嶸歲月。在歌聲飄過的70年歲月里,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早已不是一首簡單的歌曲,它是一代開拓者熾熱的心跳,是荒漠戈壁化為綠洲沃野的鏗鏘誓言,更是新疆70年滄桑巨變的雄渾序曲。
軍旅作曲家田歌與著名作家袁鷹,將生命中最熾熱的篇章永久鐫刻在了新疆這片大地。田歌15歲參軍,1950年西出陽關,新疆從此成為他摯愛的第二故鄉(xiāng)。他的足跡踏遍天山南北,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各民族藝術的豐沛滋養(yǎng)。從《啊,親愛的伊犁河》到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,近千首飽含新疆靈魂的旋律從他心中奔涌而出,成為這片土地最動聽的回響。
時光倒流至1964年。為召喚青年投身屯墾戍邊偉業(yè),王震將軍親自部署紀錄片《軍墾戰(zhàn)歌》的創(chuàng)作。當年剛滿30歲的新疆軍區(qū)文工團創(chuàng)作員田歌,被委以作曲重任。時任《人民日報》文藝編輯的袁鷹,則承擔起《軍墾戰(zhàn)歌》的文學創(chuàng)作,其中就包含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的歌詞創(chuàng)作。初到新疆大地,袁鷹便被“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煙”的壯景震撼,“人人都說江南好,我說邊疆賽江南”的詩句噴薄而出。
憑借對兵團生活的了解,田歌在烏魯木齊的創(chuàng)作室,就自信地寫出了初稿。然而,當琴音在導演楊振亞耳畔流淌,沉默成了最銳利的批評。“還差點什么!”楊振亞的嘆息如重錘擊在田歌心上。年輕的作曲家猛然警醒:遠離土地與汗水的音符,終究是蒼白無力的紙上煙云。他當即收拾行囊,一頭扎進塔里木腹地的軍墾一線。
那是怎樣一片沸騰的戰(zhàn)場!紅旗翻卷如海,號子撼動千年胡楊,履帶轟鳴碾碎亙古荒涼?!澳菚r戰(zhàn)天斗地??!”田歌俯身于大地的脈搏,沸騰的生活點燃了他的靈魂。他將兵團戰(zhàn)士血與火的豪情,與新疆各民族音樂的魂韻交織融合,終于彈奏出真正源自生命體驗的旋律。悠揚婉轉的曲調,承載著“渠水滾滾流,紅旗飄處綠浪翻”的澎湃圖景;鏗鏘有力的節(jié)奏,激蕩著“棉似海來糧如山”的堅定信念。
當歌唱家雷良萍清越的歌聲與紀錄片《軍墾戰(zhàn)歌》的壯麗畫面交融,一首歌瞬間點燃了一個時代的熱血。它如燎原之火,燃遍大江南北,召喚著無數(shù)青年:“來吧!到邊疆去!”無數(shù)熱血兒女義無反顧奔赴西部,將青春融入改天換地的洪流。他們以犁尖劃開凍土,以雙手引水穿沙,將“萬古荒原變良田”的奇跡深深鐫刻在祖國邊陲。
這歌聲,何以穿透半個多世紀時光依舊滾燙?它絕不僅是音符的魔力。它唱出了兵團人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開拓進取”的錚錚鐵骨,唱響了“各民族兄弟干勁沖天,要讓邊疆處處勝江南”的壯志豪情。面對無垠戈壁與肆虐風沙,他們以身軀為界碑,用智慧作犁鏵,在“賽江南”的憧憬中揮灑血汗,將“棉似海來糧如山”的夢想一寸寸刻進現(xiàn)實。
一曲心聲,山河作答。當年歌中描繪的“林帶千百里,萬古荒原變良田”早已成為新疆大地最尋常的底色。昔日《軍墾戰(zhàn)歌》鏡頭里的蒼茫,已被現(xiàn)代化城市的璀璨燈火取代。綠樹成蔭的街道旁高樓林立,學校、醫(yī)院、商場星羅棋布,幸福的笑容在每一張面龐綻放。從“紅旗飄處綠浪翻”的墾荒畫卷,到“天山南北紅光閃”的繁榮盛景,這是兵團人用生命書寫的史詩,更是“邊疆處處賽江南”最磅礴的立體答卷。
2005年,在自治區(qū)成立50周年之際,詞作者袁鷹在致《新疆日報》的信中深情寫道:“至今,每當我聽著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,心中仍有一種莫名的感動,使我想到了新疆的土地:這里不是沙漠,這里是美麗的江南!”
歲月奔流,當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的旋律再次響起,歌聲里,有初心如磐的堅守,有熱血鑄就的傳奇,更有指向未來的號角:在新時代的征程上,讓邊疆的壯美,永遠賽過江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