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榴圖匯·影像非遺丨蠟染技藝在校園里煥發(fā)新生
2025-10-30 16:36:19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
10月29日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的學生在體驗蠟染過程。
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訊(記者秦梅花攝影報道)“先在布料上勾勒好圖案,然后用蠟刀蘸蠟液沿輪廓繪制,再將繪制好的布料浸入染缸反復(fù)浸染……”10月29日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的蠟染課堂上,美術(shù)老師張景卓在給同學們講解蠟染技藝的制作過程,同學們一邊聽,一邊沉浸式學習蠟染技藝,在藍白紋樣中體驗傳統(tǒng)文化之美。
當天,學校不僅開展了生動的蠟染體驗課,還舉行了“非遺蠟染”實踐基地掛牌儀式。同時,還展出了過去兩年的蠟染教育成果,讓蠟染技藝在校園里有了固定的“傳承陣地”,也為非遺的活態(tài)傳承注入了鮮活的校園力量。

10月29日,在蠟染課堂上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的老師在為同學們講解蠟刀的使用方法。

10月29日,同學們在參觀展出的蠟染作品。

2025年7月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老師海燕(中)和張景卓(右)在貴州學習。圖/海燕提供
為了讓蠟染技藝真正融入校園文化與美育教學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先是組建了專業(yè)的教師團隊,還專門選派老師前往貴州丹寨國家級非遺蠟染基地學習?;貋砗?,團隊們共同研發(fā)蠟染課程、設(shè)立學生工坊,定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。一系列舉措下來,古老的蠟染技藝在校園里煥發(fā)新生。
課堂上,六年級學生羅芷焓正專注地在小方巾上創(chuàng)作,她畫的是富有新疆特色的巴旦木花圖案,手里的蠟刀小心翼翼地蘸取蠟液,沿著線條慢慢涂抹?!斑@是我第一次做蠟染,剛摸到溫熱的蠟刀時,心都跟著跳了一下!”羅芷焓笑著說,融化的蜂蠟裹著細碎的小氣泡,在白布上拖出的線條比想象中軟很多,“就像用自己的體溫在布上寫小秘密,特別有意思?!?/p>
在課堂上,記者看到同學們的蠟染作品充滿了新疆特色——雪蓮、石榴等元素被細致地勾勒在棉布上,在原本潔白的布料上綻放出獨一無二的圖案。大家在創(chuàng)作中,也漸漸體會到蠟染“一筆下去無法更改”的嚴謹,每一筆都格外專注?!盀榱私o孩子們打造更好的創(chuàng)作空間,我們在2024年6月建了‘青染坊’蠟染工坊。”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非遺代表性項目負責人海燕老師介紹,工坊里一直推行“以老帶新”模式:高年級的骨干學生當“小導師”,教新同學熟悉蠟刀使用規(guī)范,還會手把手演示如何控制熔蠟溫度、掌握點蠟力度,慢慢形成了“教學相長、互助共進”的學習氛圍。

10月29日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的一位學生在介紹自己的蠟染作品。
經(jīng)過近兩年的深耕,烏魯木齊市第54小學的蠟染特色教育結(jié)出了豐碩成果:學生累計創(chuàng)作蠟染作品500余件,其中30余件在市、自治區(qū)級展示活動中獲獎;2024年學校的蠟染錄像課在區(qū)級課堂展示中獲好評;2025年,學校申報的市級蠟染小課題也順利立項……
談及蠟染課程的未來規(guī)劃,海燕老師表示有三個方向:一是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,深挖新疆元素與蠟染技藝的結(jié)合點,推動蠟染與勞動、科學、語文等學科深度融合;二是搭建線上作品展示平臺,讓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的蠟染創(chuàng)作;三是深化對外交流,與國家級蠟染基地建立長期合作,探索“云端共創(chuàng)作”等活動,讓非遺傳承的道路越走越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