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新疆故事丨打開我家衣柜,看見時代變遷
2025-08-23 09:40:33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馮燕香
我是烏魯木齊市天山區(qū)二道橋街道固原巷社區(qū)居民,也是社區(qū)合唱團團長。今年是自治區(qū)成立70周年,70年風雨兼程,新疆的變化翻天覆地,而我家三代人的衣柜,就像一本翻開的相冊,記錄著時代變遷。
我出生在1958年,家里有四個孩子,我是最小的。那時候,穿衣服就像一場接力賽——姐姐穿完改一改,再輪到我。母親手巧,袖口磨破了,就用碎布縫一朵小花;褲腿短了,接一截同色的布繼續(xù)穿。那時的衣柜里,灰色、藍色、綠色、黑色、白色是主色調(diào),款式單調(diào)樸素,斜襟棉襖、布鞋、棉布褲子是標配。
母親是食品廠的工人,常年穿著一件藍色工裝,是那個年代許多工人的典型著裝。有時工裝洗得發(fā)白,袖口磨出了毛邊也舍不得換。她說:“工裝是工人的‘臉面’,穿得整齊才對得起崗位?!蔽抑两裼浀?,她下班回家脫下工裝時,總會抖落上面的灰塵,再掛到門后。那時候,衣服不僅是遮體御寒的工具,更是一種樸素的生活態(tài)度。
20世紀70年代,新疆的工裝和制服成了“時尚單品”,代表著體面和身份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烏魯木齊至北京列車上的一名播音員。領到銀灰色制服的那天,我站在鏡子前反復端詳,筆挺的衣領、锃亮的銅扣,胸前戴著小小的工號牌,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。
媽媽幫我熨平制服上的每一道褶皺,她叮囑我:“穿上這身衣服,就要對得起這份工作。”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人們的物質(zhì)生活條件不斷改善,衣著也逐漸發(fā)生變化。烏魯木齊的街頭漸漸有了色彩,“的確良”襯衫、喇叭褲、花裙子、高跟皮鞋等流行了起來。我從小就愛美,喜歡穿紅色衣服。18歲生日那天,我咬牙花了一個月工資,在北京買了一雙30元的酒紅色高跟皮鞋。后來,我又托人從上海購買了一件紅黑方格的大衣,配上一條呢子喇叭褲,這身打扮走在路上,回頭率超高。
20世紀80年代,烏魯木齊的姑娘們開始燙卷發(fā)、穿花襯衫,小伙子們穿上了牛仔褲、夾克衫,街頭巷尾漸漸有了時尚的味道,但服裝款式和面料選擇依然有限。1980年我懷孕時,沒有專門的孕婦裝,夏天悶熱難耐,遠不如現(xiàn)在有這么多款式可以選擇。
進入21世紀,我的衣柜越來越滿,休閑裝、運動服、演出禮服應有盡有。買衣服不再只為實用,更講究舒適和個性。近幾年,我還迷上了傳統(tǒng)服飾,旗袍、唐裝成了合唱團演出的“戰(zhàn)袍”。每次穿上繡花旗袍站在舞臺上,我都覺得格外自豪:“這是咱們中國人的美!”
如今,網(wǎng)購讓新疆人的衣柜更加豐富,手指輕輕一點,艾德萊斯綢裙、江南蘇繡成衣就能送到家門口。年輕人的衣柜,更叫一個講究,筆挺的西裝上班穿,休閑裝舒服又隨意,還有專門的徒步服、打球服,哪像我們當年,一件衣服恨不得穿四季。12歲的孫子更是個“小潮男”,校服都分運動裝和西裝領帶的制服款。
我常打開衣柜,看著里面掛得滿滿當當?shù)囊路?,忍不住笑出聲?,F(xiàn)在穿衣要好看、要自信、還要顯品位,這變化,藏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幸福,更藏著新疆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