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其克,意為“苦堿灘”。一首辛酸民謠曾訴說這片土地的貧瘠:“冬天白茫茫,春天堿水淌,夏天不長苗,秋天無糧收?!?978年之前,這里每年需國家救濟糧60萬公斤,人均月口糧不足9公斤,碗中多是粗糲的玉米與大麥粒。貧瘠的土地,渙散的人心,如同板結的鹽堿地,禁錮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。
一張泛黃的歷史照片,凝固了一段永志不忘的記憶:1954年12月30日,烏魯木齊,中蘇金屬公司蘇聯(lián)股份移交儀式慶祝大會會場。
泛黃的相紙,封存著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摔跤賽場上的經(jīng)典瞬間,穿透歲月,撲面而來。
環(huán)島兩旁人潮涌動,鑼鼓聲與掌聲交織如雷,兩萬余名各族群眾翹首以盼,滿載著安徽省首批進疆青壯年的卡車緩緩駛入這片熱切的海洋。新疆日報記者宋士敬的鏡頭,凝固了這個歷史瞬間。“到新疆去!”的誓言響徹云霄。
這一天,昆侖山脈亙古的沉寂第一次被激昂的汽車鳴笛刺破。一輛彩車,引領著嶄新的“解放”牌車隊,碾過1179公里冰封達坂,駛入西藏阿里噶大克。滿載新疆哈密瓜、蘋果、石榴的車隊駛入高原,清甜的果香第一次彌漫在海拔5000米的稀薄空氣中,藏族老人顫抖著雙手,獻上一條條潔白的哈達。
一張照片定格了1953年夏的喜悅:瑪納斯河畔,三畝棉田綠浪翻涌,棉桃初綻。勞動能手張萬斗、指導員張大全,還有兩名臉龐曬得通紅的山東支邊女青年,并肩立于田壟,笑容如驕陽般燦爛。
新疆圖片庫珍藏著一張黑白工作照:技術員正操作著一臺龐然大物般的機器。圖片說明寫道:1958年,烏魯木齊市郵電局開放無線電傳真。這臺當年堪稱“高大上”的設備,便是傳真機。
一張泛黃的老照片,定格了女拖拉機手金茂芳的青春:手握方向盤,她臉上洋溢著軍墾戰(zhàn)士的自信與英姿。
1958年8月14日,《新疆日報》刊發(fā)長篇通訊《庫爾班·吐魯木見到了毛主席》。版面上,新華社記者侯波拍攝的經(jīng)典照片,永久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:中南海的陽光里,身著民族服裝的庫爾班·吐魯木緊握毛澤東主席的手。
在新疆圖片庫的珍藏中,一張泛黃的照片承載著歷史的重量——帕哈太克里鄉(xiāng)鄉(xiāng)長高舉毛主席親筆回信,農民們的臉上洋溢著穿透陰霾、陽光般的笑容。
這張照片,是76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(zhàn)軍第一兵團二軍政治部攝影員袁國祥拍攝的第一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