援疆心語丨聽診器里的昆侖回響

2025-09-03 23:51:10    來源: 天山網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
陳尉華(右)及同事與患者合影。喀什地區(qū)第二人民醫(yī)院供圖

  陳尉華

  第一次來到喀什,我才如此真切地感受到“遼闊”的分量。這里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,更重塑著我對生命、對醫(yī)者使命的認知。

  2023年4月,初抵喀什市的傍晚,夕陽為我的工作單位喀什地區(qū)第二人民醫(yī)院外墻鍍上金邊。一位老人凝視著我手巾上“上海援疆”四個字,眼神里滿是好奇與信任;每次基層義診,各族群眾早早等候,眼中的期盼熱切而懇切……這些瞬間讓我明白,醫(yī)療援疆從不是單向的付出,而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理解與對話。

  我最難忘的患者,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嬰古麗。記得初見時,她母親眼中滿是對孩子活下去的渴望,不善言辭的父親則在墻角默默垂首。那一刻,我們感知到肩上責任之重。最終,在上海援疆心臟外科醫(yī)生的精心救治下,古麗的生命得以延續(xù),孩子父母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笑顏。半年后隨訪,還不會說話的古麗歪著頭,對救治過她的醫(yī)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;一年后再見,曾經脆弱的古麗已變得頑皮好動,看著她活潑可愛的模樣,我們心中滿是欣慰。

  翻開手機里的照片,映入眼簾的不只是新疆秀美壯麗的風光,更是一段段關于生命的啟迪與感悟。我們用巡診的腳步,丈量過南疆大地的東西南北:在學校、在駐村工作點、在棉田深處……每一次出發(fā),都源于使命的召喚;每一次歸來,都滿載著現(xiàn)實的洗禮與心靈的沉淀。義診時,維吾爾族姑娘悄悄塞給我的巴旦木;塔吉克族患者對我說出的感謝;柯爾克孜族同事臨別時那個格外熱忱的擁抱……這些溫暖的記憶碎片,早已超越醫(yī)患的邊界,成為連接不同民族的生命紐帶。

  援疆歲月,是生命贈予我的珍貴禮物。我和援友用醫(yī)術救治他人,也被這里的人們用最樸素的善意溫暖。若說技術是醫(yī)學的骨骼,那這種跨越山海與民族的情感聯(lián)結、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傳承,便是醫(yī)學最鮮活的血肉。當塔克拉瑪干的沙粒滲進聽診器,當帕米爾的星光落滿白大褂,當慕士塔格峰的積雪輕染雙鬢,我知道,這段經歷已永遠改變了我的行醫(yī)之路——從今往后,我的每一次聽診,都將伴著昆侖山脈的回響。

  (作者系上海援疆人才 天山網-新疆日報記者 薩日娜整理)

(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)
[責任編輯: 劉芳 ]
營業(yè)執(zhí)照注冊號:91650102766838851Y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5120170002
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:新B2-20050008 新公網安備 65010202000013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
舉報熱線:0991-3532125 397469069@qq.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:0991-3532125
Copyright :copyright: www.euiu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