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復“為人民服務”,是答卷更是考題!
2025-10-15 19:59:29 來源: 新疆日報微信公眾號
近日,一則關于新疆哈密戈壁灘上“為人民服務”地標文字遭車輛漂移破壞,而后被熱心博主修復的事件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此事觸及公民責任、歷史傳承、法治效能以及主流媒體如何正向引導輿論等多個維度,不僅是公民個人交出的優(yōu)秀答卷,更是面向社會各界的一道多元考題。
這是一堂關于歷史記憶的“喚醒課”。 博主陸遙的義舉,其價值不止于修復行為本身,更重新喚起公眾對這段歷史的記憶:“為人民服務”五個大字是上世紀60年代空軍官兵在艱苦條件下,用鐵鍬和皮尺鑄就的地面航標,是“第八航?!迸囵B(yǎng)出包括楊利偉在內眾多航天英才的奮斗起點。破壞者的車輪碾出的是地理痕跡,而“陸遙”們所修復的,是連接過去與現(xiàn)在的精神紐帶。這警示我們,對歷史最好的保護是讓守護化為行動,讓敬畏成為共識。
這也是一次公民精神與科技向善的“協(xié)奏曲”。從陸遙驅車2000多公里的個人行動,到長光衛(wèi)星的無償技術支持,再到廣大網友的聲援追查,展現(xiàn)了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面貌:公民不再是公共事務的旁觀者,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守護者。衛(wèi)星影像的“前后對比”,不僅為修復效果提供了科學驗證,更以無可辯駁的直觀證據(jù),將“破壞”與“修復”的對比呈現(xiàn)在公眾面前,放大了事件的正面教育意義。這種“民間自覺”與“科技賦能”的結合,構成了守護歷史記憶的強大基層力量。
這還是一次對政府治理效能的“壓力測試”。事件發(fā)生后,哈密市委、市政府,伊州區(qū)委、區(qū)政府組織多部門聯(lián)動召開會議、調查取證、固定證據(jù),并承諾進行整體修復和保護。不推諉不回避的回應,體現(xiàn)了當?shù)貙γ褚獾母叨戎匾暫拓撠?。然而,事件也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考題:對于類似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時代印記,我們是否可以建立起常態(tài)化的排查、認定和保護機制,明確管理責任,運用“人防+技防”的手段防患于未然。
這更是對主流媒體如何把控及引導網絡輿情的考驗。博主視頻熱度達到最高點時,“揪出破壞者,重罰”的呼聲以及“人肉”破壞者的傾向初見端倪,在情緒極易被點燃、觀點快速分化的節(jié)點,媒體及時報道,引導事件輿情走向“修復共識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,而非陷入“討伐破壞者”的撕裂漩渦,其關鍵在于媒體通過官方回應紓解了公眾情緒,用建設性的對話規(guī)避了簡單對立,這也是主流媒體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應有的“定盤星”作用。
哈密戈壁灘上這處航標的修復,提醒我們那些鐫刻著時代精神的“印記”,既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守護,也需要社會各方的協(xié)同共建;而每一次對歷史的珍視、對責任的踐行,都是在為我們的社會根基注入更堅實的力量,讓“為人民服務”的精神內核,在代代相傳中始終鮮活,在共同行動中愈發(fā)堅定。(文/胡曉蓉)